李惠堂,字光亮、鲁伟,1905年出生于香港。父亲李浩如,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慧堂4岁时,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西坑乡老楼村。在那里,这个天生热爱足球的孩子把自家门前的狗洞当成了练习投篮的靶子。由于家里穷,买不起足球,他只好用柚子当球,赤脚苦练。他会在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运球和带球行走。这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提高了他的盘带技术。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越来越强健,身手也十分出众。
10岁左右,李慧堂回到香港。 1921年,他考入足球运动较为盛行的黄仁书院,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足球训练。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慧堂被选入香港最著名的足球队南华队,担任主力前锋。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能力特别好。球就在他的脚下,两三个对手很难将其抢走。他的射击技术更是令人惊叹。无论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可以从左向右射门,球会以巨大的力量击中目标。他的卧姿投篮是一个很棒的技巧。
1922年夏天,李慧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足球甲A联赛,担任左内前锋。由于他技术娴熟、球技高超,经常做出令人惊叹的动作,被香港球迷称为“球怪”。
1923年5月,李慧堂首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得冠军。 18岁的李慧堂在4场比赛中首次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并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了他献身于足球的辉煌生涯。
同年8月,李慧堂随南华出访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冠军新南威尔士队比赛。开场5分钟,李慧堂梅开二度。本场比赛,他一人就打入三球,轰动了整个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当局特别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香港当地报纸用大标题称李慧堂为“足球之王”,并有诗云:“万千人称足球之王,蓝眼紫须的人也赞叹”他。”
20年代的上海,足球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1925年,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年轻的李慧堂与青梅竹马的邻居廖月英从香港来到上海,立志与外国球队竞争。
李惠堂在上海的时候,正处于足球技术的巅峰期。由于球技出色,22岁就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加盟上海乐华足球队,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26年,李慧堂率领乐华足球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苏格兰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击败了九连冠的英国莱克斯队。这是中国足球队首次在上海战胜外国球队。球队的战绩让李惠堂在球场上的威望大增。它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宣泄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耀。
1927年,李慧堂的球队正值巅峰,夺得西甲联赛、首届高级杯和中甲联赛冠军。李慧堂成为著名的“一代足王”。同年,李慧堂带领乐华团队远征东南亚各国,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就。尤其是他带队征战菲律宾。战绩辉煌,他载誉归来。
20世纪20年代,我国有一句话:“看戏看梅兰芳,看球看李惠堂”。在旧中国,足球明星可以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非凡。可见,他以顽强的拼搏和高超的球技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李慧堂球风正派,脚法不错。有一次,他在对阵英国海军队的比赛中,球一过中线,他就射门了。球竟然穿过了几名英国球员的人群,像一枚精确制导导弹一样入网。还有一次对阵西部联队,他独自从后场带球,绕过四五个前来阻拦的对手,将球带到对方禁区,冷静起脚,将球打进了球门。目标。这种功力可与马修斯、贝利、马拉多纳相媲美。
李慧堂为国家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参加1923年、1925年、1930年、1934年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四次为中国队夺得冠军。
1931年李慧堂返回香港,加入华南足球队并担任队长。 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国际奥委会成员,使中国运动员有机会与其他国家足球运动员竞争和交流。
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困难,为了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足球比赛,李慧堂和足球队不得不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依靠沿途销售比赛门票来支付奥运会费用。李慧堂和队友一路上打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生活省吃俭用,总共只用了5帧、1000枚硬币,一路顺利。他们稍稍火热,以1-2不敌英格兰队,首轮惨败。废弃。
1939年,李慧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东南亚。首战与马来西亚槟城联军,南华队以11:0获胜。本场比赛,35岁的李慧堂依然威风凛凛,频频带球大力射门,一人就打进7球。有一次,在与外国队的比赛中,李慧堂一脚有力的射门打在了“洋将”门将的怀里。守门员按捺不住腹部,立刻跪倒在地。
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成为亡国奴。 1941年,他利用在澳门比赛的机会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民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屋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认真打仗,随便过年”。
1942年,李慧堂前往梅县与强民队比赛,结果以1:3“礼让”给强民队。第二年,李慧堂邀请香港A组高手以“香港建设队”的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场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足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后,李慧堂前往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四省间的所谓“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举办表演赛和慈善赛,筹集资金,救济战争孤儿和难民,支持抗日救亡。
1947年,李惠堂45岁。他参加了香港的跨港比赛(沪港杯的前身)。他的一个点球被扑出。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
1948年,李慧堂以教练员身份带领中国足球队参加第14届奥运会。同年获得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第一人。 1954年、1955年率领中华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足联秘书长。 1965年,他当选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担任国际足联最高职务的华人。
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协和世界足协副主席,在世界足坛享有崇高威望。 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足球天王之一。
李慧堂于1979年7月在香港病逝,享年74岁。
容志行是一位杰出的中国足球运动员。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8年
出生地点:英国油轮“萨尔塔纳”号上
身高:171厘米
重量:65公斤
场上位置:前锋
曾效力球队:广州队、广东队、中国队
1948年诞生于开往印度的英国油轮“Sardana”号上。原籍广东台山。他身高1.71米,体重65公斤。 1953年从印度回国。
1958年上小学时,他进入广州宝钢业余体校少儿足球班接受训练。
1962年考入广州二沙头业余体校足球队,后入选广州青年足球队。
1964年加入广州工人足球队。
1966年,入选广州足球队。
1969年进入广东足球队。
1970年入选国家足球集训队,1972年入选国家队。
头脑清晰,反应敏捷,足球意识良好,技术全面熟练,脚步出色,控球能力强,传球及时准确,射门有力,善于带球过人,能够个人突破并带动球队整体攻防,主要司职中场、中锋和左翼位置,是广东队和国家队的核心球员。
他在绿茵场上征战18年,代表广东队和国家队参加了百余场国际比赛,屡立战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场上不在乎被侵犯,在接受荣誉时也不傲慢。他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高尚体育精神被称为“智行风”,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各行各业都很繁荣。
1980年获运动员称号。
1979年、1980年、198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参加1974年第七届亚运会、1975年第六届亚洲杯预赛、1976年第六届亚洲杯决赛、 1978年第八届亚运会、第七届亚洲杯预赛、1980年第22届亚洲杯在第12届奥运会预选赛和第12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被评为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第四组“最佳进攻球员”。
1981年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荣誉奖章。
1982年挂靴后,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担任广东省青年队教练,后任广东省体育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优秀运动员之一。 1991年任深圳市体委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qdhtkt.com/html/tiyuwenda/9422.html